硚口新“西”望之一:“墩”之渊源
地处汉口西部的硚口,有一块比较特殊的区域。这一区域也是武汉城市版图向汉水以西方向拓展、推进的深刻地理印记。
▲ 日落汉江湾 魏俊
上起舵落口、额头湾,下至宗关、常码头,汉水以西,张公堤以东的这一大片隶属硚口的武汉西部片区,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即为湖泊、沼泽、水洼地而渐次淤塞成陆。由长堤、堤坝而成垸田,由高台而成聚落,形成养殖渔业——种植农业——作坊手工业——机器制造业——汉口化工基地——生态现代化区域的漫长发展衍化史。
▲ 武汉古田桥 城市摄影队 杨建英
以“墩”为地名的,在硚口西部这一区块随处即是。很知名的即有易家墩、韩家墩、罗家墩、陈家墩、江家墩、祝家墩、肖家墩、龙家墩、贺家墩。“墩”是垒筑高台以为平地的意思,土地平整而连片,自然就可供人居住。在汉口镇未形成之前的明朝洪武初期,此地有为数极少的“冬耕夏渔”的个体船户、渔户生活在“河滩废壤”,明朝初年见于文献记载的有江夏县民萧二、张天爵父祖。
▲ 张毕湖公园
从明朝洪武初年开始实施“江西填湖广”的移民政策以后,进入湖北的江西移民开始多了起来。在明朝行施的“百年移民潮”中,尤其是当汉口镇在明朝末期成为天下“四聚”之后,江西移民进入武汉城郊的渐次增多,而在汉口中心城区硚口的西部,江西移民在明朝末年迁徙而入的人数明显增长。
▲ 春天的旋律 姜涛
硚口西部这一湖沼水泽之地,主要是汉水淤塞、改道、冲刷而形成。明朝嘉靖时期方志学家童承叙说,富含泥沙的汉水“每与江湖水合,其渣必澄,故常填淤,而沮泽之区,因成沃野。”筑长堤围湖,造垸田垦荒,成为江西移民立脚、活命、求生存的首要选择。所以见于文献记载的易家墩,即为明末江西易姓人户筑垒的;清朝光绪三十一年(1905年),湖广总督张之洞主持修筑硚口北郊的后湖堤,易家墩渐次成为扩大的居民区。
▲ 垂丝衔湖草
罗家墩为明初罗姓移民筑高地定居而得名,后又有福建林姓家族迁入,因而有“铜厂到东亚,三百六十家;独占两百户,林罗不分家”的民间谚语。罗家墩因为南临汉水,以水码头、船户为主,航运、手工业、商贸业比较发达,渐成人烟稠密的古街镇。
硚口西部民间流传“辛肖二地,肖龙祝陈”这一说法。辛肖,即辛家地、肖家地。辛家地,原名辛家墩,明末江西辛姓家族始迁居于此而得名,清朝时改名为辛家地。肖龙祝陈,即肖家墩,明末肖姓家族迁入,因择高地定居而命名;龙家墩,早期江西龙姓家族最早定居于此而得名;祝家墩,明末江西祝姓家族最早迁居于此而得名;陈家墩,明末江西陈姓家族最早迁居于此而命名。贺家墩,为明末江西贺姓人家迁徙而得名;江家墩、崔家墩亦为明末江西江姓、崔姓筑高台家族聚居而命名。韩家墩,即为江西韩氏家族在清初因为逃荒年迁入而命名的。曾家墩,则是清朝中期汉川曾姓家族率先定居于此而得名。
▲ 竹叶海公园 龚建国
由硚口“墩”字地名,似可有三个层面的认识。
▲▲▲
第一,从地名所隐含的信息密码,我们能够感知到硚口西部地区曾经沧海桑田的深刻变化;地名文化中的姓氏地理命名,似乎暗涵着硚口西部衍化变迁史中的湖堤、垸田、墩台、水码头、村落区、古街集镇的递嬗的真实历史信息,这也是姓氏文化在武汉地名文化的自然呈现。
第二,“墩”字地名意味着,明清江西移民(无论被迫迁徙或主动迁入),成为汉口“西部大开发”的主力军,是他们开拓了汉口的荒芜榛莽之地,是他们创造并书写了武汉的移民垦殖史。
第三,硚口西部正是因为不同地域、不同族姓、不同文化的村落群体的参与、开发、竞争,从而具有兼容并摄的发展优势,形成了这一地域的局部繁荣。
▲ 红霞满天任飞翔 龚建国
@作者:王晓清
中共硚口区委宣传部 硚口区融媒体中心
传播硚口好声音 讲述硚口好故事
推荐阅读
求分享
求点赞
求在看